事情是这样的,国足名宿李玮锋刚刚在被问到现在中国足球水平怎么评价,他一句话把所有人都点醒了。
他说:“中超目前很多球队都有中国香港球员当主力,这在我们那个年代简直是天方夜谭。”
说来有点意思,觉得挺扎心的,但又不得不承认,他这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。
这几年,不少香港球员在中超站稳了脚,陈晋一、孙铭谦、茹子楠等等,表现甚至比不少中国内地球员还要亮眼。
根据2019年中国足协的数据显示,香港球员在中超的出场率逐年上升,从2015年的不到10%,涨到了2019年的接近30%。这说明别人的水平在不断提高,而我们本土的水平则在逐渐走低。
还记得当年香港队长吴伟超在联赛中只是个替补,黎玄德在重庆出场时间少得可怜。
如今,这些曾经“边缘”的球员竟然能挤掉一些本土球员当队长或者首发,真让人无语。
他们的技术、意识、拼劲都不输给我们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。
讲真的,看到这些,我就忍不住想: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是不是我们国内足球的培养体系出了问题?还是青训根本没跟上节奏?
官方每年投入那么多钱,结果呢?天花板还在那,底子越来越薄。
说实话,看看过去的史料,李伟峰、贾秀全那一批老国脚,确实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顶尖高手。
他们在国字号的表现,那才是真正的水平。免不了感慨:现在的年轻一代,能有几人能配得上他们的标准?
有些人说,反思的重点在于青少年培养和群众基础。
对,也得这么干。
不然,靠引进外援搞扩张,培养出来的中国球员就像夹心饼干一样脆弱。
去年中超引入了不少高水平外援,本意是提高联赛水准,带动本土球员的成长。
结果呢?很多场次球场几乎变成了外援的表演舞台,本土球员基本没有话语权。
去年一项统计显示,中超最有影响力的外援占比达到了60%以上。
那咱们培养的国内球员,除了打酱油,能干嘛?
一想到这里,我就觉得特别讽刺。
港脚曾经也被批得一塌糊涂,现在成了中超的“一流球员”,说明我们自己的培养出了问题。
到底是谁的责任? 是管理层的?是青训的?还是整个足球环境的怪圈?
今年中超的场面,你我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国内球员的水平像是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,靠他们自己能有多大突破?
所以,唯一揭示问题的答案就是:不努力。
这些年,不少本土球员的状态、心态都出现了明显的问题。
比赛中,拼劲和技术都不如以前,体能也出现了明显下降。
我敢打包票,很多年轻人根本没在心里放狠话。
国家队招二三十个队员,关键是谁能真带领队伍走出点样子?
说白了,水平差,就算人再多,也没多大用。
看看四大联赛,韩国人、越南人,绝大多数都能在主流联赛站稳脚跟。
那群被骂得狗血淋头的“外援”们,现在都成了几乎是奠基人。
可一到国内,培养出几块懂技术、身体素质过关的球员,真的少得可怜。
糊弄个“体育场景”,靠外援撑着,国内球员还在原地打转。
我们到底还能坚持多久?
中国足球,连基本的竞技水平都无法保证,真要出口到世界大舞台上去,笑话就不用说了。
如果连自己人都不行,还谈什么振兴?
这真不是骂人,只是太现实了。
你说,足球场上难不成真就靠“天赋”吗?
不努力、不拼劲,结果也就这么了。
我们说的培养体系、青训体系设立了多少年?
而实际执行力?
就是钱到位了没?投入够不够?
有时候,我真觉得我们开发着一片巨大的“商业市场”,但足球水平一点都不“商业”。
引援、炒作、打广告,倒是真的花了不少钱。
回头一看,添了多少外援,国内青训没人管,难道真就全靠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?
到港脚们在中超变“流量担当”,前几年还被骂得体无完肤,现在反倒成了“最强本地球员”。
真让人觉得,这个足球环境变得强烈的“乱”。
培养一批“土生土长”的球员有多难?
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更难。
有没有可能?
可能只能靠自己努力吧。
要不就彻底断了念头,放弃“望子成龙”的梦想,转而搞青少年、校园足球,甚至移动课堂随时蹲点练习。
但现实是,你我都知道,这东西不像拼拼掐掐就能见成效。
这几年,足球像越陷越深的泥潭。
有人说“想那么多干嘛”,但我想,真不想再看到这些“外援泡泡”一破,里头全是泡沫声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,看得我只觉得叹气。
天知道,什么时候才能涅槃重生。
按天配资平台,国内股票配资,配资炒股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