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3年12月2日,北京的颐和园突然迎来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时刻。近百年来消失的宝贵文物——宝云阁的十扇铜窗竟然得以归还。令人意外的是,推动这一事件的背后,居然是一个美国人。
然而,关于这起文物归还的故事,最让人好奇的并非归还的过程,而是:究竟是谁,将这重达1000公斤的铜窗从颐和园偷走,并且迅速将它们运往海外呢?
回溯到1908年10月21日,清朝的第九任皇帝光绪帝含冤死于瀛台,而几乎在同一时间,慈禧太后也在紫禁城悄然去世。两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相继去世,北京的治安一度陷入混乱。盗贼四起,不仅民间盗窃猖獗,就连宫廷内部的情况也并不安宁。尤其是那些失势的王公贵族、满洲八旗子弟以及长年在宫中度过寂寞岁月的太监们,纷纷趁机积蓄财富,以期为未来的生活谋一条后路。
某日,负责颐和园日常管理的太监们正在例行巡视。当他们不经意走到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时,眼前的一幕让他们不寒而栗:宝云阁的四扇大号铜窗和六扇小号铜窗全都不翼而飞,只剩下原本的十扇小号铜窗,且它们乱七八糟地挂在那里。乾隆年间专门打造的这十扇铜窗消失了,这让负责管理的人员感到如同晴天霹雳,心惊胆战。如果此事被皇太后隆裕或当时的议政王载沣得知,根据清朝律例,他们可能面临最严厉的惩罚——处决。因此,他们当即决定采取应急措施。
展开剩余84%他们选择了两个策略。首先是“找”——派人四处打探消息,试图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找到偷窃铜窗的罪犯,毕竟这类物品很可能被转售。其次,他们选择了“拖”——封锁消息,尽量减少事态的曝光,唯恐引起更大的麻烦。毕竟,只要没有被外人知晓,管理人员可以避免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。
清朝的宫廷内部有着严格的档案制度,任何丢失的物品都会有详细记录。例如,在乾隆时期,圆明园里的一只貂丢失,宫廷档案中就有详细的报告和调查过程。宝云阁的铜窗丢失,按理说,这本应成为一桩大案,立即上报朝廷。然而,由于管理人员选择了“拖延”处理,这起事件未曾立即引起关注,随着1911年清朝的灭亡,宝云阁的铜窗成为了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团,仿佛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了。
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这起盗窃案几乎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,直到20世纪初期,清宫档案中甚至没有提及这十扇铜窗的任何线索。这桩百年未解的奇案,成了颐和园历史上最大的谜团。
1899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颐和园沦为外军的占领地。尽管铜亭在冲突中遭受破坏,它却依然屹立不倒,就像从炼丹炉里走出来的孙悟空,尽管表面黯淡无光,却依旧保存完好。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座铜亭在几十年后,竟会因为一群不明身份的盗贼,失去它身上所有的十扇铜窗。为了保护剩余的铜窗,园方最终决定将它们全部摘下,保存在库房里,只剩下一个残缺的建筑——一座只有柱子和屋顶的空洞亭子。此时,颐和园的“铜亭”也因而失去了原本的辉煌。
这十扇铜窗不仅是价值连城的文物,它们本身也极为沉重,每扇约100公斤,总重达1000公斤。如此庞大而重的铜窗怎么可能不被发现?是怎样的人,采用了怎样的手段,才能将这十扇铜窗从颐和园带走并迅速转移到海外?这一切都成了疑问,至今无解。
1983年冬季,距铜窗失踪近80年后,颐和园管理处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。一位男士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询问:
“喂,你们是颐和园负责的吗?”
“是的,这里是颐和园管理处,有什么事吗?”
“你们那里有一个完全用铜铸造的亭子吗?”
“是的,您说的是宝云阁。它确实是完全由铜打造的,您有何问题?”
“这个铜亭曾经有窗户吗?”
“是的,但现在没有了。你问这个做什么?”
“谢谢,再见。”
这个电话引起了管理处的警觉。究竟是什么人,何以会对这座失去铜窗的铜亭如此感兴趣?难道失踪近百年的铜窗将要重见天日?在一个星期后,同一位男士又打来电话,提出大使夫人将亲自来访,想要查看这座失去窗户的铜亭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电话中的男士表示,大使夫人受一位巴黎朋友委托,要亲眼确认“可能是颐和园的铜窗”。
第二天,这位大使夫人如约而至,带着一位翻译,匆匆来到宝云阁。她与当地人员会面后,直接开始测量铜亭的尺寸,使用一个盒尺,在寒冷的金属表面上量来量去,并且在一些难以测量的地方请求工作人员协助。测量完成后,她便急匆匆地离开,表示将数据带回巴黎,以便验证这些铜窗的真伪。
几天后,她的朋友,巴黎的一位古董收藏家,确认了这些铜窗的尺寸与宝云阁丢失的铜窗相符。此时,他确信自己手中的十扇铜窗正是从颐和园失窃而来。接下来,他开始实施计划,试图将铜窗卖回给中国。通过大使夫人,他将这十扇铜窗的详细信息提供给中国相关部门,以便进行进一步验证。
而这时,真正的关键人物,一个美国商人鲍威廉,开始参与其中。鲍威廉是一位国际展览商人,他的公司从事全球展览业务。1992年,在新加坡的一次商务交往中,鲍威廉听说了铜窗的事。他并没有立刻着手行动,而是仔细听取了相关情况后,决定亲自调查。
他知道,如果这十扇铜窗能被证实是颐和园的原件,这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,不仅能够为颐和园归还失窃文物,也能为保护中国文物做出贡献。于是,鲍威廉开始多次往返巴黎和北京,最终得到证实后,他启动了计划,准备以合理价格收购这些铜窗,并希望能够通过一位有影响力的资助者,将其捐赠回中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按天配资平台,国内股票配资,配资炒股评测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